时间:2021-06-01 点击: 次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 小 + 大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出品: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夏虫 格力再启动75亿-150亿元股票回购方案,用于员工持股计划及股权激励。 5月26日晚,格力电器发布公告称,拟使用自有资金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份,回购股份的种类为公司发行的A股股份,资金总额不低于人民币75亿元(含)且不超过人民币150亿元(含),回购股份价格不超过人民币70元/股。 回购期限自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本次回购方案之日起不超过12个月,具体回购数量以回购期满时实际回购的股份数量为准,回购股份将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者股权激励。 一般来说,上市公司推出回购计划彰显信心,回购用途会作为股权激励的股票来源,反映出公司对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和内在投资价值的认可。然而,格力似乎引来来不少骂声。甚至有投资者直指格力这种巨额回购方案是耍流氓。“回购不注销,都是是耍流氓”、“不如把回购的钱用来分红”。 回购方案对投资者并不友好 从此次格力回购方案看,其主要两大特征,其一,回购不注销;其二,目的用于工持股计划或者股权激励。 这份方案对于投资者其实并不友好,原因如下: 其一,从股价提升角度看,回购不注销相比回购注销,明显不利于股价提升。 用巨额现金回购股份同时注销,这种方式的目的即减少股份,提高每股收益,增长每股价值股份。换言之,回购并注销将推升股票价格上升。回购注销也或可以类比大比例分红,可以理解为上市公司拿出真金白银反哺投资者,这十分有助于提升投资者信心。 其二,股权激励式回购最大受益者为公司员工或管理者。 从两方面看,一方面,用于股权激励的股票回购成本,是要按期逐年在财报上摊销的,最终影响公司每股收益,成本给了普通投资者;另一方面,上市公司拿真金白银从普通投资者手里“赎回”上市公司股份,最终转移了公司高管或管理层。从这个角度理解,收益可能留给了管理层或公司员工。 此外,公司股价可能较为低位,留给其套利空间较大。5月26日格力电器收盘价为56.19元/股,相比去年12月股价高峰时69.71元/股,格力电器股价已经下跌近20%。换言之,此次回购留给接盘方套利空间也较大。整体来看,本次回购用于股权激励出发点主要利于公司高管或公司员工,而非普通投资者。 回购不注销市场反应不积极 有人戏称“回购不注销、都是耍流氓”,此言话糙理不糙。上市公司以市价回购的股票,若只是转让来转让去,甚至低价转让给股权激励对象,难以产生救市效应、甚至有负面效应。 中国建筑去年12月15日宣布回购48亿元回购股份,用于股权激励,但效果并不明显,股价甚至不涨反跌。去年4月,中国平安也回购近60亿,最后在5月的时候,股价也是跌了不少。去年9月份,京东方A也宣布回购20亿用于股权激励,但后来却一路下跌,跌幅近20%才逐渐企稳回升。今年上汽集团1月份也是为了股权激励而进行的回购22亿元,结果也是下跌。 在格力发出回购方案后,其股价表现为高开低走态势,开盘股价涨超5%后随之回落,最终股价收盘涨幅为3.29%。 市场人士表示,相较于国外的“回购并注销”模式,国内普遍是“回购不注销”。 美国很多公司进行市值管理时是回购自家股票并注销。美股长牛现象业内人士表示,一方面来自从宽松的流动性,另一方面也来自公司回购并注销股份。 美国部分上市公司,利用市场超级宽松的流动性、极低的市场利率以及自己手中的大把现金,甚至不惜借钱,去回购股份最后注销,从而提升投资者的股东权益。股份数量减少,那么价格肯定提升,所以股票价格一直在上涨,投资者也就越来越有信心。例如伯克希尔哈撒韦长期注销股票,该公司利润增长不多,但其股价增长实际上远好于利润增长。 一年多已启动三次巨额回购 公告表示,按本次回购资金最高人民币150亿元测算,预计可回购股份数量约为214285714股,约占公司目前总股本的3.56%;按本次回购资金最低人民币75亿元测算,预计可回购股份数量约为107142857股,约占公司目前总股本的 1.78%。 值得一提的是,格力电器一年多以来已启动三次回购。2020年4月,格力电器发布公告称,拟用自有资金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份,资金总额不低于30亿元,且不超过60亿元,回购价格不超过70元/股,这是格力史上首次启动回购。 半年后的2020年10月,格力电器再启动回购方案,回购金额区间及回购价格与首次回购一致。格力第一大股东珠海明骏称,基于对格力发展前景的信心和对公司价值的高度认可,建议公司回购股份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以进一步提升公司竞争力,促进公司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今年2月及5月,格力电器先后披露了两次回购完成公告,公司回购金额均为回购上限的60亿元,累计回购额达到120亿元。(公司观察/夏虫) 扫二维码,注册即可领取6.xx%理财券>>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责任编辑:公司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