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0-21 点击: 次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 小 + 大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中国基金报记者姚波 新能源的大火终于烧到了核能!近三周核燃料铀矿暴涨近超3成后,大量资金涌入: 港股中广核矿业从8月低点飙升近60%,全球铀矿ETF水涨船高:投资全球铀矿公司的北岸全球铀矿ETF近三周大涨49%。 而这一切的背后,竟是缘自一只在现货市场疯狂扫货的实物基金: 比黄金还猛 核燃料也玩实体? 现在世界上最大的黄金基金是由实物支持的,也就是意味着你每买入一块钱基金,基金公司就要增加相应的实体黄金储备,但是,作为核电厂的原料铀,也有基金照着干,这就是投资公司Sprott Inc.今年早些时候推出的实体铀基金 (Physical Uranium Trust)。 这只今年7月19日推出,在多伦多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基金以八氧化三铀合成矿(沥青铀矿)的形式持有大量铀资产,不仅是全球首只也是全球最大的实体铀基金。 数据显示,2020年的全球铀现货量为9220万磅,根据Sprott的网站数据,自成立之日就开始在现货市场疯狂扫货,有时一天就能购买上百万磅。 基金成立不足2月,已经囤下近2500万磅铀矿,基金资产净值也突破了10亿美元,基金自成立以来上涨近25%: 基金及供需共同推高铀价 近期铀矿价格出现较大波动,市场中来自金融机构和铀矿生产商需求的增加,是造成现货价格市场上升的主要原因。 从供需关系格局来看:2021年上半年,随著新冠疫苗接种的逐渐铺开,局部区域疫情出现好转,全球主要天然铀生产商产量较去年有所恢复。但部分国家和地区疫情仍然存在反复,对铀矿供应或造成潜在威胁。 基金作为新入场玩家,彻底改变了原有市场结构:8月,现货市场55笔达成的成交总量已经创下1996年的铀现货市场单月最大成交量。 这一轮铀价飙升,基金是背后的重要推手:行业咨询公司 TradeTech 指出,实体铀基金是价格上涨的影响因素。另一业内公司 Canaccord Genuity 对此表示赞同,并指出,自8月17日 该基金推出3亿美元的后续份额发行后,现货价格已经上涨了20%以上 。 基金大量囤积改变了市场格局,且在社交媒体上不断公布“扫货”数据,吸引了许多新的买家进入这一市场。 基金对现货市场的冲击之下,铀价突飞猛涨,创下近七年来新高。 最近一轮铀的牛市在2003年至2007年,持续6年多时间,铀价上涨了数十倍,铀价2008年最高达130美元/磅。福岛事故后造成的不利影响,让铀价出现了一轮较大幅度下跌,经历过近几年的大幅震荡后,铀价终于开始抬头。已经有分析师预测,新一轮铀矿牛市或许就要来临: 蒙特利尔银行资本市场和摩根士丹利的报告预测,在未来几年内,铀价会反弹至50美元水平。较为乐观的机构Shaw and Partners 将长期铀价从每磅52美元上调至每磅60美元,并假设出现再投资的激励性价格环境,预测多年价格将飙升至每磅85美元。 铀矿核能个股基金跟涨 新能源下个热点? 除一些发达国家外,全球核电整体发电占比相对较低。据世界核协会官方数据,截至2021年6月30日,全球有32个国家在使用核能发电,共有443台在运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约39,428.2万千瓦,约占全球总电力装机容量的5.3%。全球核能总发电量25,530亿千瓦时,在电力结构中的占比约为10%,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核电占比较高,如法国高达70.6%,美国占19.7%。 与燃煤发电相比,以铀为燃料的核能发电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因素。按2021年我国火电供电煤耗为301.4克标准煤/千瓦时计算,我国上半年核能发电相当于减少燃烧标准煤5517.17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14454.98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硫46.90万吨,减少排放氮氧化物40.83万吨。 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政策指引下,我国核电厂开工建设正在快马加鞭:截至5月我国已开工建设6台核电机组。相关人士指出,核电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的关键举措之一。一次批量新建多台核电机组,从全球看也是单位时间内最大规模、投资密度很高的项目,这证明中国是全球核电最大的潜在市场。 上半年,我国核能发电出现两位数增长。2021年上半年,全国累计发电量为38717.0亿千瓦时,运行核电机组累计发电量为1950.91亿千瓦时,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5.04%,比2020年同期上升了13.76%;累计上网电量为1830.51亿千瓦时,比2020年同期上升了14.12%。 随着铀矿价格飙升,一众投资品出现上涨:天然铀领域最大的ETF基金Global X Uranium ETF,近三周上涨37%;港股中广核电力、中广核矿业也成为众多资金追逐的标的:自近期低点分别上涨了约30%和60%。 三大炒股神器免费领取!数量有限,先到先得>>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责任编辑:常福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