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6 点击: 次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 小 + 大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原标题:【国海策略】当前市场环境和2016年有何异同 来源:策略研究 1、2016年股票市场先挖坑再填坑的行情印象深刻,背后是宏观环境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经济趋势、海外流动性环境、国内货币政策应对以及市场特征四方面来看,今年和2016年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2、经济趋势方面,今年和2016年均为前低后高,不同点在于稳增长的抓手和部门;流动性环境方面,今年和2016年均需面临美联储的加息周期,今年海外流动性的紧缩预期更明显,国内货币政策应对均体现了独立性,但2016年逐步强化的金融监管起到了紧缩的效果;从股票市场演绎来看,开年的调整均使近10年估值分位到中值附近,且风格均出现从成长到价值的变化。 3、2016年大类资产表现方面,1月A股大幅下跌,随后全年开启了业绩驱动的填坑行情,风格切换至消费与金融,低估值板块全面崛起;中美十债利率均是先下后上,四季度是拐点;海外需求修复、国内稳增长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内外定价商品共振上行,黑色系与能化商品表现亮眼;人民币在修改新定价模式、中美货币政策背离、利差收窄等背景下单边贬值。 4、2016年股票市场对当前的启示在于两方面,一是挖坑之后的填坑行情需要明确的驱动力,在流动性与政策作用有限的情况下,2016年业绩的反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市场在大幅调整之后风格往往会出现明显的切换,今年这一过程已经在年初的调整中提前演绎,稳增长主线能否延续取决于业绩的演绎以及经济复苏的持续程度与高度。 5、2016年其它大类资产同样存在一定的借鉴意义,利率方面,美债利率对于国债利率存在一定的牵引作用,2016年四季度中美利率同时上行有望重演;商品方面,当前与2016年价格趋势不同决定了大宗商品的位置迥异,经济企稳对商品具有一定的支撑;汇率方面,人民币存在一定贬值风险,但出口韧性对账户顺差仍存在支撑,大概率不会重现2016年单边下行的态势。 摘要 1、2016年股票市场先挖坑再填坑的行情印象深刻,背后是宏观环境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经济趋势、海外流动性环境、国内货币政策应对以及市场特征四方面来看,今年和2016年具有一定的可比性。第一,国内经济形势相似,2016年国内经济于一季度企稳,二季度后走出通缩正式上行,本轮经济下行周期的底部则有望于今年二季度出现,并于三季度逐步企稳回升,国内经济形势均呈前低后高态势;第二,美联储均将进入加息周期,2015年12月美联储开启了QE后的新一轮加息周期,相对应的,在即将召开的2022年3月FOMC会议上,美联储大概率也将开启本轮“大放水”后的首次加息,年内多轮加息与缩表或将并行而至;第三,国内货币政策保持主动,2016年国内流动性环境先松后紧,在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后,国内货币政策仍保持着主动性,当下,面对海外流动性紧缩预期的不断强化,中国货币政策基调坚持“以我为主”,国内流动性环境维持宽松;第四,市场风格由成长转向价值,2016年与2022年开年市场均面临大幅回调,整体估值水平均回落至历史中值附近,从全年市场表现来看,2016年无论是市值风格还是行业风格,市场表现均出现逆转,2022年以来,市场风格也正发生由成长向价值的转变。 2、当前国内外政策基调与价格形势与2016年有四点不同,经济趋势方面不同点在于稳增长的抓手和部门;流动性环境方面,今年海外流动性的紧缩预期更明显,2016年逐步强化的金融监管起到了紧缩的效果。第一,经济企稳的抓手与力度不同,2016年通过大力去库存,地产回暖带动上下游链条企稳复苏,当前基建成为稳增长政策的首要抓手,且政策力度及持续性仍待观察;第二,外部流动性环境不同,2016年美联储加息进程缓慢,且加息幅度相对温和。当前在美国通胀数据接连爆表的背景下,美联储超预期紧缩升温,本轮美联储加息的幅度将更大,节奏更快;第三,国内政策的基调和侧重点不同,2016年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同时强化金融监管,当前国内政策侧重于需求侧管理和调结构,政策环境更友好;第四,价格趋势不同,2016年我国经历了通缩修复,当前我国正处于PPI-CPI剪刀差收敛阶段,国内通胀温和抬升。 3、2016年大类资产表现方面,1月A股大幅下跌,随后全年开启了业绩驱动的填坑行情,风格切换至消费与金融,低估值板块全面崛起;中美十债利率均是先下后上,四季度是拐点;海外需求修复、国内稳增长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内外定价商品共振上行,黑色系与能化商品表现亮眼;人民币在修改新定价模式、中美货币政策背离、利差收窄等背景下单边贬值。股市方面,2016年1月股票市场表现较差,各大宽基指数跌幅均超过20%,2月后随着国内稳增长和宽信用的加码,市场展开超跌反弹。市场在经历了年初短时间快速下跌之后释放了一部分风险,也在国内政策扶持思路的变化下完成了一段长周期的风格切换。债市方面,2016年前国内债市已经历了两年牛市,货币政策在2014年启动了新一轮宽松周期。2016年货币政策出现转向,随着11月末大量MLF到期形成资金面紧张,以及券商信用事件爆发等利空因素,十债利率反转向上,债市迎来调整,形成中美利率共振向上。商品方面,2016年黑色系和能化商品供给端全年在去产能和低库存环境下运行,铁矿和钢材方面,稳增长背景下房地产反弹后需求持续向好,钢厂库存在去产能政策下持续走低,焦煤方面受制于276政策以及山西地区暴雨货运受阻等因素,供应持续紧张。汇率方面,2016年全年人民币面临较大的贬值压力,外储流出持续增加,叠加国际收支差额转负,外汇占款在2016年进一步减少,人民币在年底中美利差进一步收窄背景下持续贬值。 4、2016年股票市场对当前的启示在于两方面,一是挖坑之后的填坑行情需要明确的驱动力,在流动性与政策作用有限的情况下,2016年业绩的反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市场在大幅调整之后风格往往会出现明显的切换,今年这一过程已经在年初的调整中提前演绎,稳增长主线能否延续取决于业绩的演绎以及经济复苏的持续程度与高度。2016年其它大类资产同样存在一定的借鉴意义,利率方面,美债利率对于国债利率存在一定的牵引作用,2016年四季度中美利率同时上行有望重演;商品方面,当前与2016年价格趋势不同决定了大宗商品的位置迥异,经济企稳对商品具有一定的支撑;汇率方面,人民币存在一定贬值风险,但出口韧性对账户顺差仍存在支撑,大概率不会重现2016年单边下行的态势。 风险提示:流动性收紧超预期,经济失速下行,中美摩擦加剧,疫情超预期恶化,历史数据仅供参考等。 1、当前市场环境和2016年有何异同 步入2022年以来,全球通胀加剧,美联储加息预期不断加码,风险偏好下行,A股同样受到扰动,经历大幅调整,年初至今沪深300和创业板指分别下跌6.86%和17.34%。从年初市场表现、经济周期及所处阶段以及国内外流动性来看,今年和2016年具有一定的可比性。2016年年初和今年年初的表现类似,前两个月市场大幅下跌,沪深300和创业板指分别下跌17.05%和24.53%,随后月份开启了填坑行情,经济方面同样是先下后上,中美货币政策方向上也出现了一定的背离。本篇报告将具体讨论当前与2016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并通过分析2016年大类资产的演绎得出对当前投资的启示。 1.1、当前与2016年的相似之处 经济方面,2022年国内经济亦有望呈现前低后高态势。从全年维度来看,2022年国内经济特征与2016年具有类似之处,2016年国内经济于一季度企稳,二季度后开始回升,2022年经济大概率亦将呈现前低后高态势。具体来看,在经历了2014至2015年长达两年的稳增长政策周期后,2016年一季度国内经济基本面逐步企稳,PMI指标回升至枯荣线之上,社融存量增速加速上行。随后,伴随供给侧改革的初见成效,国内经济逐步走出通缩,GDP实际增速于2016年二季度后正式回升,PMI指标持续上扬,经济迎来量价齐升局面。回看当下,国内亦处于稳增长政策周期之中,经济底部渐行渐近。一方面,2021年12月以来政策定调积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稳”将成为贯穿2022年宏观调控的主脉络,并提出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在此之后,货币与财政政策接连放宽,稳增长政策加速推进。另一方面,按照规律来看,国内金融周期领先经济周期大约两个季度左右。2021年9-10月是本轮金融周期的底部,社融增速连续两月维持10%,随后回升。相对应的,本轮经济下行周期的底部有望于今年Q2出现,并于Q3逐步企稳回升,整体经济形势亦是前低后高。 海外流动性方面,2016年与2022年均面临美联储加息周期。2015年四季度至2016年初的海外流动性环境与当前较为类似。首先,2015年12月美联储进行了QE后的首次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由0.25%上调至0.50%,标志着新一轮加息周期的开启。相对应的,在即将召开的2022年3月FOMC会议上,美联储大概率也将开启本轮“大放水”后的首次加息,年内多轮加息与缩表或将并行而至。其次,两个时期的中美利率走势亦有相似点。在2015年10月的FOMC会议上,美联储首次释放加息信号,随后美债利率开始抬升,至12月加息落地期间,10Y美债利率最高上涨24bp,而10Y中债利率则维持下行,这与当前美债利率飙升,中美利差持续收敛的形势十分相似。值得注意的是,在2015年12月美联储首次加息落地后,由于预期兑现,10Y美债名义和实际利率同时结束上行趋势拐头向下。以此为鉴,今年美债利率或将于3月中旬加息落地后达到阶段性高点。 国内流动性方面,国内货币政策均保持主动。2016年国内流动性环境先松后紧,在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后,国内货币政策仍保持主动。一方面,在2015年12月美国加息周期开始后,国内货币政策依旧维持“以我为主”的基调。2016年2月29日央行宣布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在补充基础货币的同时,亦是为供给侧改革的推行未雨绸缪,防范由行业出清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在这一时期,中美货币政策形成背离。另一方面,自2016年四季度开始,市场利率持续走高,监管环境逐渐趋严,金融去杠杆下的货币政策收紧成为主旋律。此时国内经济已走出通缩,正式企稳回升,国内流动性的收缩亦具备主动性。回看当下,面对海外流动性紧缩预期的不断强化,中国货币政策基调坚持“稳字当头、以我为主”,自2021年12月以来,央行先后通过全面降准、下调LPR和MLF利率等方式刺激经济,货币政策维持宽松。整体来看,在国内流动性方面,2016年与2022年均基本维持着“以我为主”的基调。 市场方面,2016年与2022年开年均面临估值调整,市场风格由成长转向价值。在估值层面,2016年1月份万得全A指数下跌近30%,十年内市盈率分位数由64%降至40%,市场整体估值水平回落至历史中位数以下,与此相似的是,2022年开年以来,在美联储紧缩预期与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的共同影响下,市场亦出现快速调整,万得全A十年内市盈率分位数由69%回落至51%,已接近历史中值水平。在市场风格方面,2016年与2022年市场风格均由成长转向价值。从全年涨跌幅来看,2015年风格指数的排名为小盘成长>小盘价值>大盘成长>大盘价值,进入2016年后,无论是市值风格还是行业风格,市场表现均出现逆转,大盘价值表现占优,小盘成长表现疲弱。与此同时,2022年以来(截至2022年2月11日)市场风格亦由成长转向价值,2021年领跌的大盘价值风格上涨7.03%,而2021年领涨的小盘成长风格则下跌10.73%。 1.2、当前与2016年的不同之处 经济企稳的抓手与力度不同,2016年地产回暖带动上下游链条企稳复苏,当前基建成为稳增长政策的首要抓手。随着2015年我国GDP增速破“7”,经济指标全面下滑,国内稳增长需求逐步抬升。从2016年经济企稳的抓手来看,地产成为稳增长政策的重要发力点。需求端方面,2015年起商贷二套房首付比例、公积金贷款首套房首付比例均出现下调,2016年2月不实施“限购”城市的首套房最低首付比例进一步下调至2成,2016年3月两会明确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及因城施策去库存。供给端方面,2015年起我国加快推进棚改货币化。2015年8月住建部、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的通知》,要求各地区按照原则上不低于50%的比例确定棚改货币化安置目标。2016年3月两会再次明确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地产行业因城施策去库存。2016年1-3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名义增长6.2%,创下近一年新高,地产投资回暖进一步带动制造业和服务业投资复苏,PMI于2016年3月回到荣枯线上方,经济阶段性企稳。目前来看,基建正成为经济稳增长的首要抓手。一方面,在2021年高层多次提及“适当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背景下,财政部提前下达了1.46万亿元的新增专项债额度,2022年1月,国常务会部署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扩大有效投资。另一方面,今年地方两会工作报告中,超过10个省市将经济稳增长置于2022年的首要任务,其中交通设施、水利工程、城市管网建设等基建项目成为重点发力领域。2022年1月陕西、重庆等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共开工项目6634个,环比增长33%;总投资金融4.9万亿元,环比增长8%。整体来看,2016年通过大力去库存,地产回暖带动经济复苏,目前稳增长的主线则是基建,且政策力度及持续性仍待观察。 外部流动性环境不同,2016年美联储加息周期较为缓慢,当前美联储超预期紧缩升温。2015年12月美联储正式进入加息周期。从加息原因来看,2015年的加息计划并不是针对经济过热及通胀高企的情况,彼时美国经济处于温和复苏阶段,核心通胀率维持在3%以内。加息的原因在于三轮量化宽松后,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急剧膨胀,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过多,短期利率持续下行助推了股价、房地产等资产泡沫的形成,系统性风险不断提升,通过货币正常化操作为后续防风险预留空间。从加息节奏来看,从2014年9月提出计划,到2015年12月首次加息25BP,2016年12月美联储才进行第二次加息,加息进程较为缓慢。目前来看,由于美国通胀数据持续爆表,2022年1月美国CPI同比增速攀升至7.5%,升至1982年3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市场对于本次美联储超预期紧缩的预期持续升温。加息幅度方面,通胀数据公布后,美国圣路易斯联储主席布拉德表示支持美联储一次性加息50BP,且在2022年7月前累计加息100BP。此外。市场预期美联储3月加息50BP的可能性已高达98.6%。加息节奏方面,1月CPI数据公布后,高盛和美银将此前对2022年美联储加息次数的预测由5次上调至7次。整体来看,相较于2016年的渐进式加息,本轮美联储加息的幅度更大,节奏更快。 国内政策的基调和侧重点不同,2016年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强化金融监管,目前侧重于需求侧管理和调结构。整体来看,2016年政策主要有两条主线,一是供给侧改革成为经济工作重心。全年煤炭、钢铁等行业聚焦去产能,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允许国有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等系统性去杠杆措施接连出台。二是强化金融监管。2016年央行实施宏观审慎监管考核,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考核,从总量层面控制表外规模无序扩张。2016年7月证监会及保监会相继出台《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运作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关于加强组合类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业务监管的通知》,进一步落实去杠杆,政策监管逐步收紧。目前来看,一方面“稳字当头”仍是今年政策调控的主线,在出口数据预期见顶的背景下,今年政策重心置于需求侧管理。同时,在谨慎出台具有收缩效应政策的思路指导下,政策在各方面更积极有为。另一方面,今年将召开“二十大”,换届周期下政策维稳信号较强,参考过往的换届周期,从总量政策表述来看,换届周期下政策在保持连贯性的同时预留一定的政策空间;从产业政策来看,换届周期下政策对产业领域支持力度增大。整体来看,2016年全年政策处于收紧周期,当前的政策环境相对2016年更加友好。 价格趋势不同,2016年我国经历了通缩修复,当前我国正处于PPI-CPI剪刀差收敛阶段。2015年我国经济指标全面回落,出口和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速自2000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国内投资增速同样出现大幅下滑,通缩压力持续显现。2015年9月PPI同比增速下滑至-5.95%,创下2010年以来新低。在随后稳增长政策加码下,直至2016年9月PPI才走出负增长区间,同期CPI数据表现相对平稳。当前,我国正处于PPI-CPI剪刀差收敛阶段。2021年在供需错配影响下,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PPI数据一路攀升至10月的13.5%,随后进入缓慢下行区间。同期CPI数据受猪肉价格拖累,叠加下游基建及地产表现疲弱,通胀向下游传导不畅,CPI处于温和上涨区间。整体来看,2016年全年完成了通缩修复,PPI同比增速由负转正,CPI数据基本稳定。目前,随着海外供给修复,PPI逐步回落,CPI维持温和上涨态势。 1.3、2016年大类资产的演绎对当前的启示 股市方面,2016年1月A股大幅下跌,随后全年开启了业绩驱动的填坑行情,市场风格迎来了长周期的切换,低估值板块全面崛起。今年股市同2016年有相似性,经历年初回调后的填坑行情同样值得期待,但驱动力将有所不同,估值修复下的市场波动将加大,低估值板块同样有望在今年也领涨市场,全年维度消费同样需要重点关注。2016年1月股票市场表现较差,各大宽基指数跌幅均超过20%,万得全A跌幅达30.28%,2月后随着国内稳增长和宽信用的加码,市场展开超跌反弹。2016年是业绩行情,全A单季度净利增速由Q1、Q2的-2%、-7%大幅抬升至Q3、Q4的17.4%和21.1%。从风格表现来看,由2013至2015年长期占优的成长行情在2016年初告一段落,1月迎来大幅杀跌,电子、传媒计算机行业跌幅均超30%,银行和煤炭行业抗跌属性较强,跌幅仅为15.85%和16.08%。进入2月后,随着供给侧改革的全面铺开,龙头公司受益于行业集中度提高的逻辑下市场“以大为美”行情逐渐拉开了序幕,期间消费和周期风格在业绩优势下表现占优,行业来看食品饮料和建筑材料涨幅分别达到35.32%和35.21%,建筑装饰、有色金属、化工、家电反弹幅度也超过了25%。市场在经历了年初短时间快速下跌之后释放了一部分风险,也在国内政策扶持思路的变化下完成了一段长周期的风格切换。展望今年,填坑行情同样值得期待,但主要驱动力则有所不同,估值修复将占据主导,业绩的好转需要等到今年下半年。同2016年类似的是,低估值板块在今年依旧有望领涨市场,重点关注逆周期板块的建材、公用事业,经济后周期板块的煤炭、石油,以及银行、保险等金融板块的行情。全年维度看消费在今年同样值得关注,后续稳增长政策的抓手也将从投资驱动向刺激消费转变。2016年的消费板块具备低估值的属性,在经历过去一年的估值调整后,当前白酒、医药等核心消费赛道正逐步向合意区间回归。 债市方面,2016年中美十债利率均保持先下后上,四季度是拐点。今年中美无风险利率走势同2016年有一定的相似性,共振向上是交集。2016年前,国内债市已经历了两年牛市,货币政策在2014年启动了新一轮宽松周期。2016年货币政策出现转向,一是经济数据在Q1以后迎来企稳回升迹象,二是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相对抑制了国内货币政策宽松空间。在此背景下,年初至11月期间国内十债利率下行14BP,幅度远低于14、15年。随着11月末大量MLF到期形成资金面紧张,央行在公开市场上通过锁短放长提高资金成本,叠加国内经济基本面明确企稳,以及券商信用事件爆发等利空因素,十债利率反转向上,债市迎来调整。海外方面,美债利率自11月起也再度进入上行通道,主要原因是加息预期的强化,从而形成了中美利率共振上行的局面。回到今年,1月降息催化下,当前国内利率已位于底部区间,春节前下探至2.7%以下。而同期美国十债利率在通胀持续超预期、美联储加息缩表节奏不断提前的影响下上破2%。展望后市,同2016年Q4一样,后续中美无风险利率有望实现共振上行。一方面随着国内宽货币逐步向宽信用过渡,宏观经济在二季度企稳回升是大概率事件,中债利率有开启新一轮上行周期。美债利率在美联储加息正式落地前仍有上行空间,预计高点在2.2%,首次加息落地后或有短期回调,但在当前全年加息6-7次、下半年开启缩表的市场一致预期下,美债利率易上难下的格局难以改变。 商品方面,2016年全球开启新一轮商品周期,海外需求修复、国内稳增长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内外定价商品共振上行,黑色系与能化商品表现亮眼。今年商品存在相同的底层逻辑,海外方面需求持续修复,国内稳增长和环保限产导致供需持续错配,反应通胀的黑色系和能化商品价格有望进一步上行。2016年全球经济复苏对大宗商品需求的提振以及国内供给侧改革是商品周期启动的主旋律。具体商品表现来看,南华商品指数全年涨幅51.34%,其中能化和金属指数涨幅分别达到了73.21%和60.01%。黑色系金属中,铁矿石和螺纹钢涨幅分别达到68.88%和60.26%,能化商品中,焦炭和焦煤涨幅分别达到135.35%和109.43%。总体来看,2016年黑色系和能化商品供给端全年在去产能和低库存环境下运行,铁矿和钢材方面,稳增长背景下房地产反弹后需求持续向好,钢厂库存在去产能政策下持续走低,焦煤方面受制于276政策以及山西地区暴雨货运受阻等因素,供应持续紧张。海外商品方面,原油在美国原油产量持续下滑、OPEC达成限产以及其他地区气候冲击下供应持续紧张,布油全年涨幅达50.65%;铜价也在特朗普上任后基建需求预期大幅提高的背景下加速上涨,全年Comex铜价全年涨幅17.49%。展望今年,商品供需错配的底层逻辑同2016年类似,国内方面,稳增长背景下地产、基建复苏带动黑色系及相关链条如螺纹钢、玻璃等商品需求增长,环保限产背景下供给端约束仍存。海外方面关注与隐含通胀率相关性较强的原油、贵金属和农业品品种,特别是原油上行通常伴随粮食涨价,叠加拉尼娜气候持续影响全球农业品产量,减产预期增强带来做多机会。 汇率方面,2016年人民币在修改新定价模式、中美货币政策背离、利差收窄等背景下单边贬值。今年随着美债利率上行,人民币同样存在一定贬值风险,但出口韧性对账户顺差仍存在支撑,大概率不会重现2016年单边下行的态势。2016年初随着美联储首次加息落地,美元指数整体演绎利差变动逻辑,年底美债收益率上行后温和加速。在美联储开启加息周期的背景下,2016年全年人民币面临较大的贬值压力,外储流出持续增加,叠加国际收支差额转负,外汇占款在2016年进一步减少,人民币在年底中美利差进一步收窄背景下持续贬值。展望今年,中美货币政策的错位仍将带来中美利差收窄压力,但上半年出口顺差依旧存在韧性,持续结汇和跨境资金不断的流入将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支撑。此外,2月11日央行发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加强预期管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发展外汇市场,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树立“风险中性”理念。监管层稳定外汇预期不断增强,双向波动将成为人民币走势常态。 2、 三因素关键变化跟踪及首选行业 1-2月高频经济数据显示稳增长仍需进一步加力。内松外紧趋势进一步明确,宽信用周期逐步开启,海外通胀担忧进一步加剧。风险偏好仍较低迷,海外扰动不断,风格层面后续成长股主要取决于美债和美股的演绎,价值股主要取决于国内的稳增长政策节奏。 2.1、经济、流动性、风险偏好三因素跟踪的关键变化 1-2月高频经济数据显示稳增长仍需进一步加力。从1-2月最新的高频经济数据来看,生产端方面,各项开工率保持下滑态势,其中唐山高炉开工率在春节后仍处于下滑的趋势,轮胎开工率下行至近三年的底部区域。需求端方面,30城1-2月地产销售较去年同期大幅下行,下滑幅度超过30%,乘用车零售尚可,全月同比降4%,环比降1%。从外需来看,周边国家出口依然维持较高增速,其中韩国1月出口同比增长15.2%。总体而言,高频经济数据在供需两端均较低迷,此外,1月PMI小幅下行,但战略新兴产业PMI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行,内需的改善仍需稳增长政策多层次的加力。 内松外紧趋势进一步明确,宽信用周期逐步开启,海外通胀担忧进一步加剧。1月金融数据显示,1月信贷社融增长实现“开门红”。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3.98万亿元,为单月统计高点,同比多增3944亿元;社融增量达到6.17万亿元,超出市场预期,比上年同期多9842亿元,同样创单月历史最高;存量社融同比增速上行至10.5%。M2增速同比9.8%,增速环比抬升0.8个百分点。社融总量超预期,标志着宽信用正式开启,结构上来看政府、企业发力,居民端信贷投放依然相对疲软,这基本符合宽信用初期的结构特征。海外方面则体现出进一步收紧的趋势,一方面美国1月通胀率超预期升至7.5%,整体和核心CPI涨幅均创四十年来最高水平,圣路易斯联储行长布拉德支持3月一次加息50基点,7月初前累计加息100个基点。另一方面油价受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逼近100美元,带来通胀进一步上行的压力。 风险偏好仍较低迷,海外扰动不断,风格层面后续成长股主要取决于美债和美股的演绎,价值股主要取决于国内的稳增长政策节奏。春节之后市场风险偏好的回升不及预期,虽然市场成交量较节前有所放大,但赚钱效应继续下降,从行业风格来看,上涨的行业多为偏防御属性的低估值板块,赛道股持续调整。一方面,市场希望看到更多的稳增长政策出台,能够支持低估值板块的延续性;另一方面,美股再度走弱、地缘政治风波再起、美债利率的上行给成长股带来较大扰动。整体而言,当前市场的风格较为割裂,其中成长股主要取决于美股和美债的演绎,价值股主要取决于国内的稳增长政策节奏。 2.2、2月行业配置:石油石化、计算机、电力设备 行业配置的主要思路:展望2月,我们认为市场在国内政策底已至、经济底渐近的背景下具备布局契机,外围风险因素的缓释后将来迎较好的投资机会。基于“双周期”配置框架,建议优先提前布局传统经济周期中后周期和逆周期品种以及科技产业周期中数字经济和新能源领域,具体包括,1)价格滞后经济周期变化并能反应通胀的后周期品种,如海外定价的石油石化链条以及国内定价的煤炭等能源链条,同时关注稳增长思路下的逆周期行业,如基建地产链条的建筑建材等;2)考虑数字经济领域性价比高的硬科技行业,纵向对比今明两年万得一致预测来看,成长板块业绩增速方面,计算机、军工等硬科技行业增速仍存在提升空间,安全边际较高;3)坚守高景气的新能源领域,全球经济体持续加码新能源领域发展,中长期需求将持续放量,随着工业硅和硅料等上游原材料新建产能逐步投放,成本压力不断改善,推动能源革命加速。2月首选行业石油石化、计算机、电力设备。 石油石化 支撑因素之一:原油价格开启新一轮上涨周期,上行态势明确。去年12月初受俄乌冲突的地缘政治影响,全球原油供给预期大幅减少,催化持续短期上涨。此外,美国原油库存持续下滑,2月2日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周三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月28日当周,美国原油库存下降100万桶,至4.1514亿桶,远不及市场预期,进一步助推油价抬升。 支撑因素之二:“欧佩克+”闲置产能减少,增产幅度有限,中长期油价仍具支撑。从2021年全年来看,欧佩克+去年距离实现产量目标平均差80万桶/日,反映出生产能力已不足市场预期,闲置产能持续降低,持续的供应瓶颈成为油价形成中长期支撑因素。 支撑因素之三:全球经贸与旅游持续复苏,原油需求进一步恢复。此前市场对奥密克戎冲击油品需求的预期被证伪。本轮疫情并未影响主要经济体封锁措施的升级,随着全球疫情常态化、轻症化以及口服特效药的发明或将带动本轮奥密克戎疫情见顶,油品需求将持续修复。 标的: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海油服、恒力石化等。 计算机 支撑因素之一:数字经济产业规划政策陆续出台,行业发展目标进一步明确。1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数字经济发展目标,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将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 支撑因素之二:央行推进冬奥会数字货币试点,硬件产业链充分受益。人民银行高效推动冬奥金融服务保障工作,冬奥组委园区及红线内数字人民币场景全部落地,红线外七大场景实现全覆盖,并完成签约酒店和定点医院等场景数字人民币受理环境建设。随着后续数字人民币的全面推广,催生硬件机具需求,如计算机、pos机等厂商将率先受益。 支撑因素之三:北斗系统加大终端应用推广,相关终端产业链有望受益。1月工信部发布《关于大众消费领域北斗推广应用的若干意见》,总体要求为,“十四五”末,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产品,健全覆盖芯片、模块、终端、软件、应用等上下游各环节的北斗产业生态,培育20家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及若干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标的:启明星辰、新国都、拉卡拉、广电运通等。 电力设备 支撑因素之一:2021年户用装机数据超预期,新增分布式光伏占比亮眼。1月20日国家能源局公布2021年新增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约53GW,连续9年稳居世界首位。在2021年新增装机中,分布式光伏约为29GW,占全部新增装机的55%左右,历史上首次突破50%;户用光伏新增装机达到21.5GW左右,同比增长112%,光伏发电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的发展趋势明显。 支撑因素之二:更多地方政府鼓励政策即将落地,支撑新能源车销售持续放量。碳中和N体系下,地方政府陆续放宽购置条件,如去年11月9日广东省政府提出逐步放宽广州、深圳新能源车上牌指标限制,后续更多地方政策将跟进。带动电力设备需求持续提高。 支撑因素之三:多地政府工作报告将发展清洁能源作为2022年践行“双碳”目标的核心任务。清洁能源的“扩容”已成为各地能源改革的方向。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350万千瓦以上;河北指出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800万千瓦;山东省提出到2025年,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达到5700万千瓦。湖北省将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与火电站建设共同列为能源项目推进;广东、广西等地提及“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等规划。 标的:宁德时代、隆基股份、通威股份、金风科技、阳光电源等。 3、风险提示 流动性收紧超预期,经济失速下行,中美摩擦加剧,疫情超预期恶化等。 集虎卡,开鸿运!最高拆522元惊喜福袋!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责任编辑:冯体炜 |